紫甘蓝
【词语拼音】zǐ gān lán
【词语繁体】紫甘藍
【词语结构】ABC式词语
【词语字数】三字词语
【词语解释】
紫甘蓝zǐ gān lán 紫甘蓝又称红甘蓝、赤甘蓝,俗称紫包菜,十字花科、芸苔属甘蓝种中的一个变种。是结球甘蓝中的一个类型,由于它的外叶和叶球都呈紫红色,故名。紫甘蓝也叫紫圆白菜,叶片紫红,叶面有蜡粉,叶球近圆形。营养丰富,尤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V和较多的维生素E和B族。详细解释 简介 紫甘蓝适应性强,病害少,结球紧实,色泽艳丽,耐贮藏,耐运输,营养丰富,产量高,南方除炎热的夏季,北方除寒冷的冬季外,均能栽培,凡能种甘蓝的地方都能种植。 紫甘蓝主根不发达,须根较多,易发生不定根,适于移植。根系吸收力很强。 叶片卵圆或近圆形,色紫红或深绿,叶脉紫红色,叶肉肥厚,叶面光滑,覆有灰白色蜡粉。叶球紧实、扁平,圆球或高圆形。 紫甘蓝喜温和的气候条件。对温度条件适应性很强,即抗寒又耐高温。种子发芽适温为15~20℃,在25~30℃高温条件下也可正常发芽。莲座叶生长期和抽薹期需要较高的温度,适温为20~25℃。 紫甘蓝对光照强度要求不严格,但充足的光照有利于生长。结球期要求的光照强度较弱,光照时间可短一些。 紫甘蓝根系吸收力强,但叶片大,蒸腾力强,需水量大。 紫甘蓝对土壤适应性较强。适于肥沃的土地,喜肥而耐肥。 紫甘蓝属于长日照绿体春化型作物,在幼苗5~7片叶以上,在4~5℃条件下才能通过春化阶段。在高温、长日照条件下抽薹开花。 起源于欧洲地中海沿岸至北海沿用,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而我国最早的记述是《植物名图考》(1827年),当时有称“回子白菜”者。估计其传入途径为“丝绸之路”,以后再从西北至华北,时间约在19世纪之前。至于紫甘蓝之传入我国的时间更短,估计不到100年。 普通结球甘蓝的栽培面积,解放以后发展迅速,从全国讲,仅次于大白菜,而紫甘蓝传入我国后,由于在炒煮时,颜色成为黑紫色,不堪美观。同时虽其营养成分高于普通结球甘蓝,但我国不习惯生食,故迄未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对紫甘蓝的需要量也日渐增多。为此,大城市近郊菜区已把紫甘蓝列为花色蔬菜而种植。
【网络解释】
甘蓝(学名: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 Linnaeus)是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二年生草本,被粉霜。矮且粗壮一年生茎肉质,不分枝,绿色或灰绿色。基生叶质厚,层层包裹成球状体,扁球形;二年生茎有分枝,具茎生叶。基生叶顶端圆形,基部骤窄成极短有宽翅的叶柄;上部茎生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基部抱茎。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花淡黄色,直径2-2.5厘米;花梗长7-15毫米;萼片直立,线状长圆形;花瓣宽椭圆状倒卵形或近圆形,顶端微缺。长角果圆柱形,两侧稍压扁,中脉突出,喙圆锥形;果梗粗,直立开展。种子球形,棕色。花期4月,果期5月。原产于地中海北岩;中国各地均有培。喜欢温和...
紫玉甘蓝炒紫甘蓝紫甘蓝炒肉清炒紫甘蓝糖醋紫甘蓝素炒紫甘蓝紫甘蓝焖饭栗米紫甘蓝蒜香紫甘蓝炝炒紫甘蓝爆炒紫甘蓝醋溜紫甘蓝凉拌紫甘蓝紫甘蓝水饺甘蓝紫甘蓝豆渣饼蓝紫紫甘薯野甘蓝甘蓝菜甘紫菜甘蓝蚜白甘蓝蓝甘菊炒甘蓝紫蓝色紫蓝魁紫蓝吊蓝紫色甘洛紫堇甘川紫菀甘肃紫堇甘南紫堇芜青甘蓝蔓菁甘蓝甘肃木蓝抱子甘蓝爆炒甘蓝紫露甘竹紫地甘萝羽衣甘蓝芜菁甘蓝结球甘蓝陕甘木蓝白花甘蓝肉炒甘蓝早秋甘蓝羽叶甘蓝羽翼甘蓝双美甘蓝炒甘蓝块清炒甘蓝甘蓝仙子球茎甘蓝花茎甘蓝球芽甘蓝皱叶甘蓝球子甘蓝顶绿甘蓝甘蓝夜蛾蓝紫恒薰紫陌蓝弦蓝紫金刚紫蓝曼蝽深紫木蓝紫蓝叮当紫蓝潜艇淡紫蓝鸦紫蓝树甲紫蓝双鱼紫衣蓝心青紫蓝兔紫蓝饰雀紫蓝杜鹃紫甘薯色素新普紫甘薯紫色甘菊茶甘草叶紫堇芜菁甘蓝子蓝胫甘癞蝗甘蓝型油菜甘蓝白锈病腊味炒甘蓝青椒甘蓝丝甘蓝枯萎病甘蓝根肿病炒羽衣甘蓝羽衣甘蓝菜甘蓝提取物甘蓝软腐病甘蓝野菜汁甘蓝土豆片甘蓝缺钼病红甘蓝骨螺甘蓝什锦串甘蓝黑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