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在结尾的词语
  • 指喻 指正告知。
  • 風喻 见“风諭”。
  • 曲喻 (一)、间接领悟。(二)、间接譬喻。
  • 方喻 比喻;比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女郎﹞年可十四五,鬟多歛雾,腰细惊风,玉蕊琼英,未足方喻。”
  • 扩喻 扩喻比喻之一,又名“类比”。
  • 兴喻 (一)、打比方。(二)、指诗歌创作手法的兴与比。兴为托物言志,喻为取他物作比况。
  • 约喻 修辞中比喻的一种。
  • 降喻 犹赐教。多用于书信。 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儻惠能降喻,非所敢望也。”
  • 诫喻 告诫并使之明白。《旧唐书·刘仁轨传》:“ 仁轨 特加诫喻,期不可再犯, 寧 又暴横尤甚,竟杖杀之。”
  • 诲喻 见“诲諭”。
  • 旁喻 反复举例说明。
  • 旨喻 晓谕旨意,喻示旨意。
  • 缩喻 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不出现比喻词,本体与喻体极其紧密地连在一起的比喻形式叫缩喻。
  • 类喻 类喻1:用同类事物作喻体,依次比喻本体。陈騤《文则·丙》:“取其一类,以次喻之。
  • 六喻 即六如。详该条。
  • 云喻 言喻。
  • 狗喻 鞭打。
  • 倒喻 一般比喻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
  • 隐喻 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的一种。不直接点…
  • 安喻 安抚晓谕。《新唐书·魏徵传》:“当是时, 河北 州县素事 隐 巢 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 徵 白 太宗 曰:‘不示至公,祸…
  • 称喻 譬喻。《淮南子·要略》:“言君事而不为称喻,则不知动静之宜。”
  • 换喻 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事物的名称去指与它有关联的另一个事物
  • 假喻 假借事物作比喻。 晋 傅玄 《叙连珠》:“不指説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
  • 诱喻 见“ 诱諭 ”。
  • 象喻 谓用形象化的语言文字阐明玄妙深奥的道理。《世说新语·轻诋》“略其玄黄,取其儁逸” 刘孝标 注引《支遁传》:“ 遁 每标举会宗…
  • 默喻 (1).暗中晓喻。 明 张居正 《答蓟辽总督方金湖计处板升逆种书》:“此中大有计策,公宜默喻之,不可令 那吉 知也。”(2)…
  • 直喻 修辞手法之一。即明喻。与隐喻相对。近义词明喻反义词隐喻英文翻译1.{语} simile
  • 高喻 敬称他人的教诲。《晋书·束晳传》:“吾窃缀处者之末行,未敢闻子之高喻。”
  • 博喻 (1).谓对各种知识能广泛而深入地理解。《礼记·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
  • 设喻 打比方。 明 陈霆 《两山墨谈》卷六:“螳螂奋臂而当辙,初谓谈客设喻之辞,今乃知古实有是事。” 严复 《原强续篇》:“善夫西…
  • 借喻 比喻为了活跃或强调一个意思使用与原意上不相同的一个词或一种表达
  • 风喻 见“ 风諭 ”。
  • 嘿喻 犹意会。 宋 苏辙 《三论回河札子》:“今使未出门,而一面收买梢草,调发役兵,则是明示必开之形,欲令使者嘿喻欲开之旨。”
  • 深喻 深切理解。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深喻篤信,而叹其説之无以易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
  • 洞穴喻 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作了一个与洞穴相关的比喻来描述人类受过教育和没受过教育的情况。
  • 不言而喻 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 不可理喻 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 莲华十喻 据“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九: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妙香广布,令见者喜悦、吉祥,故以莲花比喻菩萨所修之十种善法。
  • 难以言喻 事物、心情找不到恰当的语句或词语形容、说明或表达出来。
  • 莲华三喻 又云莲花三喻,迹本三喻。
  • 就境设喻 在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时,喻体取自该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这种就“境”取材,由“境”取譬的方法称之为“就境设喻”。
  • 难以理喻 很难用道理去说明。
  • 无法言喻 就是指事物、心情找不到恰当的语句或词语形容、说明或表达出来。
  • 舟水之喻 舟:船。对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
  • 生态五喻 生态五喻特指习近平总书记巧论生态环境的五大比喻。
  • 无可言喻 指到没话可说的程度,现比喻没法形容。
  • 远引曲喻 喻:譬喻。说话不敢直言,以远离当前的事例来作引证,绕弯子以其他事来打比方
  • 托物陈喻 借事物设喻。
  • 三重楼喻 表示事物没有根基或者根基错误,“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按部就班,从基础打起,才能成就,没有一步登天的。
  • 罕譬而喻 说话用不着多比方,都能听懂。形容话说得非常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