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梆子戏的详细解释,梆子戏的拼音及基本释义

梆子戏

【拼音】bāng zi xì

【英文】 Bangzi Opera

【基本释义】 江苏梆子系明末清初山、陕梆子(一说山东梆子)流人徐州地区与当地方言土语结合,吸收当地曲艺、民歌等音调发展而成。俗称“大戏”,亦名“梆子戏”、“豫剧”、“徐州梆子”等,1960年始定名为江苏梆子。详细解释 江苏梆子的演唱风格,既硬重又轻柔,男腔尤多花腔,悦耳动听,故生脚戏,特别是“黑红花脸”的剧目较多。其代表剧目为“四大征”(《薛礼征东》、《樊梨花征西》、《姚刚征南》、《燕王征北》)、“四大铡”(《铡赵王》、《铡美案》、《铡郭嵩》、《铡郭槐》)及“老十八本"、“新十八本”等,这些剧目多采用“武戏文唱”的形式,以大段唱腔来塑造人物,推进剧情。脚色行当分3大类15行,“五生”为头套红脸、二套红脸、三套红脸、文小生、武小生;“五旦”为老旦、青衣、花旦(小旦)、丑旦(彩旦)、帅旦;“五脸子”为黑脸、白脸、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表演除“四功五法”外,还吸收了相当数量的杂耍特技,如“涮牙”、“爬杆”、“活腮”、“滚棚”、“吊辫子”、“鸡蛋簸米”等。 20世纪30年代,江苏梆子逐步进入徐州等城市,有时与京剧同台演出,服装、化妆、道具、文武场面及唱腔都受到京剧不同程度的影响

【详细解释】

(一)、梆子腔系统的各种戏剧。

葛洛 《龙店乡的喜日》:“昨晚县城里有剧团在演梆子戏,听说今晚还要演哩。”参见“ 梆子腔 ”。

【分字组词】 子组词 戏组词 梆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