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秋水仙的详细解释,秋水仙的拼音及基本释义

秋水仙

【拼音】-

【英文】 -

【基本释义】 秋水仙(ColchicumautumataL)是百合科秋水仙属植物,多年生草本球根花卉。8~10月开花。花蕾呈纺缍形,开放时似漏斗,淡粉红色(或紫红色),端庄秀丽,受人喜爱。秋水仙原产于欧洲和地中海沿岸,中国自七十年代起从国外引进种子和球茎。园林中常用作岩石园或花坛种植。鳞茎含秋水仙碱,可供药用,尤其适用于多倍体育种,同属植物约60余种,其中大部分是秋天只开花不长叶,花朵粉红色或深红色,直接从地下茎抽邮花1-4朵,有着“地下花”之美誉。详细解释 秋水仙 -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球根花卉,球茎卵形,外皮黑褐色。茎极短,大部埋于地下。叶披针形,长约30cm。8~10月开花。每葶开花1-4朵,花蕾纺缍形,开放时漏斗形,淡粉红(或紫红色),直径约7-8cm。 雄蕊比雌蕊短,花药黄色。蒴果,种子多数,呈不规则的球形,褐色。 秋水仙 - 性状特征 在秋水仙花及球茎内有多种毒性极强的生物碱,主要有石蒜碱、雪花莲胺碱及秋水仙碱(又称秋水仙素)等,口服6毫克秋水仙碱即可致人死亡。目前,秋水仙碱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乳腺癌、肺癌、胃癌、皮肤癌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此外还可用于缓解痛风的急性发作。秋水仙碱的毒副作用较大,急性中毒后常见症状为剧烈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严重者可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慢性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对骨髓造血的直接抑制作用,易引起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我国民间常用秋水仙的花及球茎治疗坐骨神经痛和关节炎等,但因剂量难以掌握,故服用此药中毒者屡见不鲜,故应加强宣传教育,预防误食、滥用。秋水仙碱在人体内由于水解作用代谢很快,排泄也很快,因此只要急救措施得当,急性中毒症状可迅速缓解。 秋水仙 - 栽培管理 冬季喜湿润多雨、耐严寒,夏季宜干燥炎热的环境,以及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所以栽植地势宜选高燥平地,栽培前应严格进行消毒,防止线虫病、立枯病和腐烂病的发生。如果发现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等,可用50%辛硫磷进行开沟喷洒,也可早晚人工扑杀或配毒饵诱杀。秋季多雨时节、花药易被霉菌侵袭,鳞茎容易腐烂,应及时采取措施和预防。冬季,挖出的鳞茎应置于室内贮藏越冬,来年再种植。种植时,株行距一般为15×15厘米,使其得到充分的养料和光照,方能生长良好。亦可用种子和小子球繁殖,盖土不宜太深,1.5~2厘米厚即可。秋水仙母鳞茎较缺乏,进口的种球价

【详细解释】 -

【分字组词】 仙组词 水组词 秋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