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陪读农民的详细解释,陪读农民的拼音及基本释义

陪读农民

【拼音】-

【英文】 -

【基本释义】 由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越来越多的农民义无反顾地带着孩子走进城市,形成一个庞大的“陪读农民”群体。 陪读农民-现象 2009年12月16日午饭过后,会宁二中初三学生张旭良在租住房的窗外读书,他63岁的奶奶张瑞华(前)在窗下做针线活儿。 甘肃省会宁县——中国西部的国家级贫困县,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却是西北的教育大县和甘肃省的“高考状元县”。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会宁县已经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5万多名优秀毕业生。 当地政府介绍“状元县”经验时,常归结为“三苦”——“学生苦学,家长苦供,教师苦教”。据会宁县教育局的统计,全县有中小学生14.8万多人,其中县城学生4.5万多人。大多数来自农村。不大的会宁县城,目前(指2009年)已形成几个规模不小的“陪读村”。据保守估计,全县由家长陪读的学生有1万多人。陪读家庭除了大量分布在学校集中的县城外,在许多中心乡镇学校周边,也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些陪读的农民大军,上至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下至而立之年的父亲、母亲。为了减少日常生活开支,一些农村老人和妇女,带着自家产的蔬菜和粮食来到县城,租一间房子住下来,给孩子做饭。 与农村相比,县城的生活成本其实很高。而“陪读农民”蜗居在此,并不是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而是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但因为城乡教育的不均衡,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距大学校门更近些,他们也只好勒紧裤腰带,进城陪读。 陪读农民-情形 一是择校“蜗居”陪读,为让孩子上一所更好的学校,“改变一辈子的命运”,家里“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进城读书,以便考上大学——这几乎是当地孩子的唯一出路——如果考不上大学,用会宁县当地老农的话说,“蜗居”陪读就成为一场赌博,如果输了,3年的心血将全部付诸东流。陪读父母只能重返故土,领着孩子回老家放羊。 二是撤点并校“蜗居”陪读,农村的学校撤了,并到了镇上,孩子上学得翻山越岭,父母于是只有到镇上找出租房,陪孩子读书。 陪读农民-产生原因 农民陪读现象不仅会宁县有,可以说是中国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种现象的产生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的驱使。 虽然中国一直在搞西部大开发,但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许多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无论是教育的硬件还是软件设施,还不能跟许多大城市相比,即便是在本地区教育资源还是向城镇地区聚集,农村往往成为教育的边缘地带,既无好师资亦无

【详细解释】 -

【分字组词】 农组词 民组词 读组词 陪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