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岸冰的详细解释,岸冰的拼音及基本释义

岸冰

【拼音】-

【英文】 -

【基本释义】 岸冰 或称冰凇,“边凌”。河岸因岩土失热较快,岸边河水流速较低,冰晶体生成,形成沿河岸冻结的冰带。因形成的时间和条件不同,又分初生岸冰、固定岸冰、冲积岸冰、再生岸冰和残余岸冰等形式。初生岸冰呈薄而透明的冰层,固定在岸边,如河水冷却较快,厚度和宽度迅速增长。河中冰花因水流和风的作用,在岸边聚集,冻结成沿岸冰带,称冲积岸冰。详细解释 形成 由于持续低温天气,黄河下游山东段封河不断加长。截至2009年01月07日,封岸冰 河长度超过50公里,并且出现大面积岸冰。 黄河山东段共封河12段,长度50.75公里,分别在滨州、东营河段。同时,黄河山东段还出现大量岸冰,共有17段,分别为济南4段,滨州8段,淄博5段。 沿黄河两岸结成的固定冰带称为岸冰,岸冰又分为初生岸冰、固定岸冰、冲击岸冰和再生岸冰。 2009年01月07日,黄河山东段济南以下淌凌,淌凌密度2%至15%,最大淌凌密度出现在滨州河段达20%。冰厚在2厘米至4厘米,冰块面积一般0.5平方米至10平方米,最大冰块为20平方米,出现在滨州河段。据介绍,预测未来三天山东沿黄地区气温有所下降,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0摄氏度,封河将进一步发展。 山东各级黄河防汛部门加强了防凌值班和凌情观察,及时掌握气象、水情、凌情变化。同时,加强防洪工程巡查,避免突发事件。另外,沿黄各地加强了对黄河浮桥的安全管理,确保在淌凌期间使浮桥淌冰流畅、一旦出现凌汛及时安全拆除。 现象 凌汛期的各种冰凌现象 黄河下游河道自兰考东坝头转向东北以后,纬度逐渐增高。东坝头以上河段处于北纬35度左右,而黄河入海处则处在北纬38度左右。由于纬度上的差异,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气温上段高而下段低。一到春天,往往上段已经解冻开河,冰水顺流而下,而下段尚未解冻,加上河道上宽下窄,来水又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卡冰壅水,甚至形成拦河冰坝,使上游河段水位猛涨,带来严重的凌汛威胁。又由于凌汛期间天寒地冻,取土困难,给防守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因此,凌汛灾害是黄河下游的严重灾害之一。 河凌汛期共分三个阶段:流冰期、封冻期和开河期。现将不同时期出现的冰凌现象进行分述。 流冰期 从流冰开始至封冻前这段时间,称为流冰期。这段时间的冰凌现象有很多种。冰凇是浮在水面呈细针状或薄片状的水晶体。凝结成团松软无一定形状,像浸湿的棉团的,称为棉冰。沿黄河两岸结成的固定冰带称为岸冰。岸冰又分

【详细解释】 -

【分字组词】 冰组词 岸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