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人面竹的详细解释,人面竹的拼音及基本释义

人面竹

【词语拼音】rén miàn zhú

【词语繁体】人面竹

【词语结构】ABC式词语

【词语字数】三字词语

【词语解释】
竹名。节密而凸,如人面状,故名。多栽于庭园,以供观赏,其干可作手杖、钓竿等。

【详细解释】

(一)、竹名。节密而凸,如人面状,故名。多栽于庭园,以供观赏,其干可作手杖、钓竿等。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二》:“其最奇者,有人面竹,其节纹一覆一仰,如画人面然。”《广群芳谱·竹谱·竹一》:“人面竹,出 剡山 。径几寸,近本逮二尺。节极促,四面参差,竹皮如鱼鳞。面凸,颇类人面。”

【网络解释】

人面竹(学名:Phyllostachys aurea Carr. ex A. et C. Riv.)是禾本科刚竹属植物。竿劲直,高5-12米,粗2-5厘米;中部节间长15-30厘米,基部或有时中部的数节间极缩短;箨环幼时生一圈白色易落的短毛。箨鞘背面黄绿色或淡褐黄带红色;箨舌很短,淡黄绿色;箨片狭三角形至带状,开展或外翻而下垂。末级小枝有2或3叶;叶鞘无毛;叶耳及鞘口繸毛早落或无;叶舌极短。小穗含1-4朵小花,上部者不孕。颖果线状披针形,长10-14毫米,直径1.5-2毫米,顶端宿存花柱的基部。笋期5月中旬。世界各地多已引种栽培。在中国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但多为栽培,在福建闽清及浙江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