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自我效能的详细解释,自我效能的拼音及基本释义

自我效能

【词语拼音】zì wǒ xiào néng

【词语繁体】自我效能

【词语结构】ABCD式词语

【词语字数】四字词语

【词语解释】

自我效能是由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所提出,并成为其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简称SCT)中的核心概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个人对自己具有充分能力可以完成某事的信念。自我效能与个人拥有的技能无关,而与所拥有的能力程度的自我判断有关。作为一种对自己所拥有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决定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思维方式、以及情绪反应。高度自我效能的人,能够增加个人与整体的成就与利益;将困难的任务挑战当作磨练,而非视为应该避免的威胁,并且确保自己能掌握它。面临失败,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或是缺乏应该可以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反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抱持高度自我效能观点能促进个人成就,减低压力并且避免沮丧的情绪。相反地,低度自我效能的人面对困难的任务会怀疑自己能力,先考虑自身的缺点与将面临到的阻碍,详列出各种可能导致负面结果,而非思考克服或成功的方法。面对失败,会认为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以克服所有导致失败的负面因素,进而倾向放弃并减少努力。低度自我效能的人更容易感到压力、无力感与沮丧。自我效能不同于行动结果的预期。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能力水准的评估,而行动结果预期是对此一行为所带来可能结果的判断。例如:相信自己能够跳过两公尺的高度是一种自我效能判断,而预期到此一行为将带来的表扬、奖品、自我满足等是行动结果预期。由于自我效能理论所描绘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遍性原则。因此,在图书资讯科学领域,自我效能主要作为解释日常生活资讯行为的普遍理论或后设理论,以及作为资讯搜寻行为的动机。例如,T.D. Wilson与Christina Walsh在资讯行为模型中纳入自我效能理论,作为个人在进行资讯搜寻前的行动评估:即便知道某处可能存在有用的资讯,个人或者怀疑自己是否能找到,又或者找到了是否拿得到?自我效能较高的个人认为自己应该都能获得想要的结果,因此更愿意采取各种可能的搜寻行动。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US: Prentice-Hall, Inc.Miwa, M. (2005). Bandura's Social C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