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义
【词语拼音】lì shǐ zhǔ yì
【词语繁体】歷史主義
【词语结构】ABCD式词语
【词语字数】四字词语
【词语解释】
历史主义这个名词在德国应用较广,主要的是强调精神的世界观,反对机械观点;认为要充分了解任何事的本质及评估其价值,应考虑这些事物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占有的位置。历史主义也可视为方法学的原理,强调发生式解释(Genetic Explanation)的运用;亦有学者认为历史主义反映了整体论(Holism)的研究取向,以及对历史预测的信心。
历史主义一辞于十九世纪使用时,着重于历史知识的效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渐被广泛使用。十九世纪以来的一些学者如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l848~1915)、李克特(Heinrich Rickert,1863~1936)、托勒士(Ernst Troeltsch,1865~1923)等,倾向于将自然科学、人文学科或历史学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在研究方法及认识世界都有相当大的差异。
历史主义着重于历史变迁中掌握各种经验并理解各种知识,由于以事物之发展及起源来做解释基础,因此容易落入「发生式的谬误」(Genetic Fallacy)。除了在方法学上的意义,历史主义亦往往对于历史事件之发展有特定之解释,并依此解释进行预测或说明;这些解释即形成独特的史观或历史观。目的论史观强调历史事件的发展,朝向既定目的之达成;机械论史观则认为历史事件之发展受制于唯物演变过程之规律。绝对的历史主义主张以普遍、客观的历史规律来说明各种事件的发展,如黑格尔(G.F.W. Hegel, 1770~1831)、马克斯(K.Marx, 1818~1883)等人即持这种看法。波帕(Karl R. Popper, 1902~1994)曾批判这种整体主义倾向的历史观;狄尔泰及一些学者则认为个别历史事实所具有的独特性,不能用普遍客观的规律标准所抹杀,也因此他们的说法反映出相对的历史主义。
如果要在历史发展中来理解事物之价值及性质,则人类文化所累积的各种文物皆可视为历史的一部分。维柯(G.B.Vico, 1668~1744)指出「任何事皆历史」的观点;我国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也说:「盈天地间,凡涉着作之林,林林总总,莫不为史」,他也提出「六经皆史」的说法;相同看法也表现在龚自珍所说的「史之外无文字焉」。虽然各种文献资料都具有史的意义,为求其切的掌握事件历史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历史意义历史语义学历史史汀生主义义主主义《历史课》黑历史历史群历史观《看历史》历史学历史书热历史历史画历史区历史性历史剧比历史历史著作史主观主义民主主义主智主义史朝义租主义光主义历史记忆历史趣话湖北历史花之历史架空历史笑闹历史不丹历史欧洲历史唐朝历史南非历史追寻历史凝固历史历史文化历史文物历史环境游泳历史日本历史历史学家历史潮流历史小说历史日记天津历史《历史学习》爱的历史社会历史历史故事人类:历史高中历史穿越历史历史书架舟山历史云南历史历史探索历史题材宋朝历史秦朝历史钩沉历史道教历史历史研究海洋历史美国历史历史气候玩转历史历史趣闻历史趣谈历史百谜历史七读再创历史读点历史西晋历史历史神域西亚历史历史比价历史常识历史战记历史教育希腊历史历史之旅历史建筑历史舞台史前历险定格历史历史转折清朝历史聊城历史历史科学历史风云历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