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控制
【词语拼音】zì wǒ kòng zhì
【词语繁体】自我控製
【词语结构】ABCD式词语
【词语字数】四字词语
【词语解释】
自我控制(自制)是心灵中的理性对情绪、情感、欲望、需求或本能的控制,是在社会关系或道德规范的要求下,逐渐培养出来的意向力,用以控制自己的偏好和短暂的冲动。
在中西很多哲学家的理论中,心灵中的理性和情绪(或情感、欲望等)处于对立的状态。情绪是较低级的心灵状态,并不是人所独有,动物也有情绪作用。不过动物的情绪作用简单,多是本能方面的反应。而人由情绪所引导或推动的行动往往都是物慾和私慾的表现;自由人和道德人绝不由情绪主导其行动,唯有经理性对情绪加以控制或节制,才能成为自由及道德人。个人的真正幸福也唯有透过理性对情绪的节制才能达成。我国〔中庸〕说: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便是用理性节制情感的说法,「节制」即是靠自制。
在有关德性(virtues)的理论中,苏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及柏拉图(Plato, 427~347 B.C.)均主张德性是理性控制或压抑情绪的结果,如勇敢是对畏惧(fear)的控制,节制是对追求逸乐的节制,如果让这些自然的情绪引导行动,必然会成为自我毁灭或反社会的行动。与这个看法比较不同的是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他主张德性不是完全压抑情绪的结果;相反的,在德性的形成过程中,情绪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德性绝不可能是违反自然的结果。当代道德教育的理论家,如卡尔(D. Carr),主张有些德性实际上是在理性协助下发抒情绪的结果,如同情(sympathy)及对别人的关怀(considerateness)。总之,自制明显的表现在社会情境中,在和别人相处时,适当的自制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主要条件。
社会学习理论以为自我控制就是一种道德表现,训导上也以发展学生的自制能力为重要的训导技巧。雷德尔(Fritz Redl)和华田保(William W. Wattenberg, 1911~ )训导模式(The Redl and Wattenberg Model of Discipline)中所提到的各种具有影响力的技巧,其中之一就是支持学生的自制(自制);包括注视学生(eye contact)、接近学生(moving closer)、鼓励(encouragement)、直接的控制(proximity control)、利用幽默(humor)、发出信号(send
自然控制自动控制自主控制自我调控自我监控自我复制自适应控制自动控制器自动化控制半自动控制自然的控制控制自控自动频率控制自动增益控制自动功率控制自动发电控制自动控制系统自校正控制器位置自动控制自动控制工程自动电压控制自主访问控制自动斜率控制电压自动控制自动同步控制自动音量控制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装置控制轧制牵制控制制程控制自制控制杆控制物力控制控制律控制棒控制车控制论控制狂点控制控制线控制卡控制体域控制后控制控制台控制域控制帧控制欲控制者控制艇控制限正控制控制器控制环控制球控制组控制阀制服控控制键控制区控制样控制类线控制微控制控制屏控制站控制点控制图控制板流控制门控制反控制控制桩自控阀自我自恋控我自自我防卫机制制导与控制本我_自我_超自我本我自我超自我我控诉准我自我自制封我自有我自复制我本自我自制茶自制力访问控制机制运子控制地压控制控制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