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年
【词语拼音】lā ní nà nián
【词语繁体】拉尼娜年
【词语结构】ABCD式词语
【词语字数】四字词语
【词语解释】
拉尼娜年 - 简介 自2010年7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持续时间达到5个月,综合强度达到了“拉尼娜”的标准,形成了“拉尼娜”,即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现象。 拉尼娜年 - 现象 2010年12月,我国天气气候特征为:气温略偏高,降水偏多。全国平均气温为-3.5℃,比常年同期-3.7℃偏高0.2℃。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7.2毫米,比常年同期(8.3毫米)偏多1.1倍,为1961年以来第三多。2010年是近10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及影响最大的一年,其中全年出现极端降水事件的站次数为近10年来最多。 自2010年7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持续时间达到5个月,综合强度达到了“拉尼娜”的标准,形成了“拉尼娜”,即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现象。历史事件分析表明,“拉尼娜”有利于我国冬季风偏强,导致冬季总体气候偏冷,华北和华南偏干,可能出现阶段性极端低温事件。 拉尼娜年 - 背景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即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表示,自2010年7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持续时间达到5个月,综合强度达到了拉尼娜的标准。历史事件分析表明,拉尼娜有利于我国冬季风偏强,导致冬季总体气候偏冷,华北和华南偏干,可能出现阶段性极端低温事件。 拉尼娜年 - 拉尼娜(La Ni?a)释义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a”(注意不是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
拉尼娜拉迪尼娜拉蒂尼娜拉尼娜现象拉尼娜事件娜拉维尼娜拉米娜瑟拉娜娜米拉拉花娜娜洁拉米拉娜芬娜拉拉贝娜拉古娜普拉娜露娜拉拉娜兽安娜·卡列尼娜尼娜之家缇娜托尼娜写年华娜些年华雅尼拉尼克拉尼唑拉米拉尼斯拉尼拉沙尼拉尼亚拉尼卡埃拉尼卡拉尼布拉尼瓦尼拉尼可拉阿拉尼拉娜·康多朵拉芭娜莎哟娜拉安娜贝拉拉古娜岛拉娜德雷拉马尼拉尼格葛拉尼马尼拉普拉提娜拉娜·杰德沙拉菲娜卡特拉娜罗拉·芳娜莎拉寇娜旺达-娜拉普拉缇娜瑟拉菲娜拉娜·德雷旺达·娜拉蓓拉冬娜塞拉菲娜沙扬娜拉尼娜的悲剧娜谢塔尼娅拉尼拉现象娜娜尼娜的旅行拉祜年契安尼娜牛卢娜编年史沙娜拉传奇安娜与贝拉阿路拉乌娜沙娜拉之剑达娜·古瑞拉尼古拉特斯拉巴拉迪尼阿奎拉尼阿拉克尼霍尼亚拉非尼拉敏特拉帕尼弗尼克拉小尼古拉拉乌尼翁马拉卡尼拉科尼亚盖尼特拉拉斯尼克德拉曼尼瓜拉尼鳄马尼拉草尼古拉奥尼科拉斯圣尼古拉德普拉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