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社
【词语拼音】zhōng guó kē xué shè
【词语繁体】中國科學社
【词语结构】式词语
【词语字数】五字词语
【词语解释】
原名科学社,1915年创立,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1918年迁回国内,1960年宣布解散,存在45年。在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中,中国科学社贡献颇大。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1915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创办,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以推进科学的传播和研究等多项事业为科学社的任务。主要发起人为任鸿隽、秉志、周仁、胡明复、赵元任、杨杏佛(杨铨)、过探先、章元善、金邦正等9人,任鸿隽任社长。社内分设农林、生物、化学、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物理数学及普通等9股,由此,科学社会由发行刊物的集股公司改变为举办多项事业的学会。社员按各人所学习的学科或所从事的专业分别加入各股。 1915年在美国发起成立。1915年1月首期杂志月刊在上海出版,发刊词上“科学”与“民权”赫然并列,申明“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中国科学社以后又发行了《科学画报》、《科学译丛》等刊物,在各地成立了图书馆和研究所。1918年迁回国内,设总社于南京高师(现名南京大学)。他们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及其《科学》杂志为模式,创办中国版的《科学》杂志。1928年定址上海。在全国设有分社或支会。社员多为科学、教育、工程、医务界人士。除学术活动外,办有生物研究所、明复图书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科学》、《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等杂志及《论文专刊》、《科学丛书》、《科学史丛书》等。1949年,中国科学社从最初9位创始人,发展到拥有3700余名社员,聚集了各门科学(包括社会科学)的代表性人物。欧洲的英国、法国,亚洲的日本和国内相继有人成为社员。1960年5月4日,由于不适应中国国内大环境,与上海科协办妥交接事宜,宣布解散。科研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于1922年在南京成立,此乃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该所自成立之日起就积极进行生物学的标本采集与研究,前后历时30余年,并在物种调查及动植物实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仅如此,还在原生动物、介壳类、两栖爬行类等11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生物研究所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原生动物学家王家楫、倪达书,两栖爬行动物学家张孟闻,鱼类学家张春霖,兽类学家何锡瑞等一大批著名
【网络解释】
中国科学社,原名科学社,是由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中国学生赵元任、任鸿隽、杨铨等在1915年发起成立的民间学术团体,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1918年迁回国内,设总社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南京大学)。1959年停止活动,存在近半个世纪。
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中国人中国科学史中国科学馆中国科学人中国伤科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痘科学中国社科智讯中国社会医学中国社区医学科学社会学社会学科科学结社社会科学中国科学美容中国教育科学中国科学探险中国科技法学中国麻业科学中国劳动科学中国科幻文学中国国学中国学中国国社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社保中国中科院中学理科中科留学中考科学科学中心中学科技科学图书社社会学百科枣科文学社科学园社区社会科学部社会科学报科学与社会科学时报社科普中国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史社会科学类科学社会化中国科幻中国蕨科中国百科中科院社区中国哲学中国美学北学中国中国公学《中国文学》中国名学中国药学中国人学中国学位数学中国中国光学德国社会学海大国学社国外社会学国学扶轮社南山国学社法国社会学中国藏学学乐中国中国化学中国法学学习中国中国佛学中华国学中国画学社学中国科大附中中国日报社中国供销社中国出版社中国社会史中国社会党中国社保卡中国古风社中国灰社会中国娱乐社中国旅行社国社中国新闻社中国船级社路透社中国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力学学会社会科学教育